查看原文
其他

热议 | “活在当下”的人注定活不久!——《90后攒钱报告》揭示了什么

点击上方关注我们





7月29日,一份《90后攒钱报告》的横空出世,一时间引起万众哗然:

 

“这还是我印象中的90后吗?”

“我好像不配做90后了!”

……

 

显然,这份报告打破了大众对于90后的刻板印象,揭示了一些不得了的事实……


 为90后“伸冤”


由支付宝联合中国新经济研究院共同出品的这份报告,可以说具有“跨时代”的意义了!

 

将目光聚焦在“余额宝”、“花呗”等年轻化的理财方式上

还能有什么调研数据比这更适合年轻人?


 

首先来为这份报告划个重点——



这份言之凿凿的“真相”一出

引发的争议可是着实不小!

 

不少人的第一反应都是“不真实”、“不客观”

特别是报告中提到90后的开始理财的平均年龄是23、4岁

同比超过父母辈近十年!

 

这一点可谓是争议的焦点之一了——

 

因为稍作思考后我们不难发现

作为90后父母辈的60后和70后们

除了银行定期存款,年轻时可并没有什么其他投资方法可选



如今还是有不少父母辈对这些渠道闻所未闻

然而这并不代表他们毫无理财意识——

买车、买房、买两套房……

这些大额不动产的投资恐怕是许多90后还无法企及的高度吧!

 

如此看来,仅用“宝呗”(余额宝&花呗)来证明90后超前的理财观

的确是有点天真了。

 

套用某位不知名网友的评论:

“理财的比例不算什么,有本事拼数字、比大小吧。

 

此外还存在着其他指责的声音

但是坦白讲

这份报告的问世的确是为年轻人鸣冤了:

超九成90后都有月底结余、其中八成会做针对性理财、攒的(余额宝)是花的(花呗账单)4.5倍……

 


最令人惊喜的是90后还学会了“把钱花在刀刃上”——

在过去一年中,90后用花呗购买教育类产品的金额上涨了87%。

 

那些曾经被强行贴上的“败家”的标签终于可以被撕下了

90后也没那么“不靠谱”。


 败家有罪“活在当下”不对


我们永远要试图“透过现象看本质”

当90后变得如此懂事乖巧,甚至精打细算的时候

到底揭示了什么本质问题呢?

 

一个正面的解读是由专业人士提出的:上海社科院的何副院长表示,这一代的年轻人在互联网上、在第一线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腾飞,也有强烈的自我保障意识,所以超前的理财观不过是在为未来生活做足准备。

 

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,90后的“高财商”是否是被高压社会锤炼出来的呢

一毕业就赶上了高房价、高通胀时期

即使是个无欲无求的佛系青年

也难免被逼得早早染上铜臭味了



曾经我们极其羡慕的西方人的生活方式——不买房、不攒钱、及时行乐

似乎渐渐不那么流行了;

“活在当下”的论调也随着消费主义风潮的衰减而褪去;

年轻人纷纷低调地表示自己进入了“低欲望阶段”……

 

这样的现象是否有代表性?这样的社会前景是好是坏?

恐怕我们暂时很难草率地下结论。

 

然而,不久前一个知乎热贴从某种程度上为我们做了解答:


在近千条解答中,我们读到的几乎都是肯定的回答!

 

其中,获得了最高赞的答主用极富张力的文字说服了我们一种看客:“能,攒钱一定可以(改变现状)。”


(图:来自知乎热贴回复区)

 

这位经验颇丰、已进入青春后半段的答主告诉我们:攒出来的钱,哪怕不多,也是一种底气。

 

——我们得承认,“活在当下”是一件很酷的事情

但是不掂量掂量自己的钱包就敢如此大放厥词

那可是万万要不得的心态了!


 球年轻人都要吃土了


值得欣慰的一点是,

攒钱与理财的观念已蔓延到全球。

 

过去挥霍无度的西方年轻人也暗自发愁

然而潇洒太久恐怕储蓄意识早已退化干净了吧……

 

近年来国外不少金融专家也开始针对年轻人做出理财建议

 

(图:专家们建议年轻人及早做储蓄计划)

 

尽管有些看起来非常好笑,我们不妨一睹为快——

 

1、找个室友分摊房租or搬回家住(啃老?


2、选择低利息信用卡


3、别去星巴克(外国人也嫌贵)


4、常存钱,积少成多


5、使用理财类手机app做规划


6、乘坐公共交通


7、自己做饭,少下馆子


8、为了自己而活,别为了Instagram而活(外国版“晒朋友圈”)


9、及时做预算规划


10、找个兼职工作




热议 | 加拿大式“啃老”,与房子有关



敬请留言 点击在看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